進入 21 世紀以來,上海精宏通過各類資料分析得出我國的醫學人文學科有了很 大的發展,許多醫學院校設立了醫學人文的院系, 創辦了《中國醫學人文》《敘事醫學》等雜志,中國醫 師協會下也成立了人文醫學專業委員會等。不過, 我們也應當看到,我國醫學人文學科的發展也面臨 嚴峻的挑戰,醫學人文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研究 基金等涉及學科與學術發展的根本性、機制性問題 尚未厘清,尤其是在高校“雙一流”建設的學科評價 中,并沒有醫學人文學科的位置,由此導致我國醫 學人文學科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
2015 年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 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 國發〔2015〕64 號) 指出: “堅持以學科為基礎。引導和支持高等學校 優化學科結構,凝練學科發展方向,突出學科建設 重點,創新學科組織模式,打造更多學科高峰,帶動 學校發揮優勢、辦出特色。”做“雙一流”主要要讓 我們國家的高等教育進入世界的一流,這是一個核 心,這是“雙一流”的意義。
2018 年,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印 發《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 “大力培養高精尖急缺人才,多方集成教育資 源,制定跨學科人才培養方案,探索建立政治過硬、 行業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培養新機 制。”第四項第十九條提出: “以創新人才培養模 式為重點,依托科技創新平臺、研究中心等,整合多 學科人才團隊資源,著重圍繞大物理科學、大社會 科學為代表的基礎學科、生命科學為代表的前沿學 科、信息科學為代表的應用學科,組建交叉學科,促 進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之間的交叉 融合。
但遺憾的是,“雙一流”建設基本是按照現有的 學科體系劃分來進行的,并未體現新興交叉學科的 特色。尤其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已形 成的交叉學科。大多數交叉學科被分解或從屬現 有的學科之下,例如生命倫理學,在《中華人民共和 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和 2011 年國務院學 位委員會和教育部頒布修訂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 養學科目錄》中均屬于一級學科哲學下的二級學科 倫理學下的三級學科應用倫理學的一個分支。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隨著醫學技術的迅猛發 展,臨床診療中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倫理法律問題。為應對生命科學和醫療保 健領域中產生的諸多倫理困境,生命倫理學作為一 門跨越生命科學、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 應運而生,不久便成為國際學術界的一門顯學。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已成立了國際生命倫理學會、 歐洲生命倫理學會、亞洲生命倫理學會等有多個國 際性的學術組織; 包括中國在內許多國家也都設立 了國家生命倫理委員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UNISCO) 于 1995 年成立國際生物倫理委員會,研 究制定國際準則性文件。1997 年 11 月,教科文組 織第 29 屆大會通過“人類基因組與人權宣言”,對 世界各國人類基因組的研究提出了道德規范。2002 年,世界衛生組織設立了專門的倫理辦公室,現在 發展為全球健康倫理室( Global Health Ethics Unit) , 該室與多個國家的生命倫理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 中心,以推動全球健康事業。人類基因組計劃、艾 滋病研究等國際重大科學研究項目也都專門設立 了社會倫理法律問題的專項。世界許多知名大學 都設立了獨立的生命倫理學或醫學人文學教席,有的成立了學系或研究中心,有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培 養計劃,有多種國際學術期刊 。